东莞朗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龙健集团成员企业

咨询热线:186-6689-8825(微信同号)

返回列表 返回
列表

工业对国家为何这么重要?

在变化的世界格局面前,中国按照自己的节奏推出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的中期发展目标。其中,中国对于工业的规划尤其引人注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就表示,“十四五”期间(2021年至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去工业化。无工业,不强国,这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和方向,也反映出政策层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判断。

微信图片_20201231085144

无工业,不强国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由于农业受制于相对有限的产出,商业发展又必须基于工业之上,于是工业成为三个产业中真正具有强大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举足轻重。

 

工业的发展让人类有更大的能力去改造自然并获取资源,其生产的产品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人们的消费当中,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微信图片_20201231085210

兴也工业,衰也工业

工业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自20 世纪 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中却出现了“去工业化”的浪潮。

 

其中,去工业化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工业资本大量流入第三产业为;第二种类型则是以工业资本向其它国家转移。事到如今,“去工业化”已危害尽显。

 

在第一种类型的去工业化中,从工业转移出来的人口进入服务业,而作为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服务业,却也分为高端服务业和低端服务业。前者主要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医疗、教育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业岗位,收入较高,却就业岗位少。

 

而低端服务业则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门槛低,但收入偏低。而社会的中间阶层——蓝领工人则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消亡,其结果就是加速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于是,随着“去工业化”,大批工人失业,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由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美等国将大量高端制造业转移向了德日韩等地区,而从九十年代开始又把基础制造业大规模移向了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这使得英美等国的国内呈现出产业空心化,出现了彻底的去工业化现象。

 

缺乏工业支撑将导致国家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比如,本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提高到了70%,英国经济实现了由生产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恰在这时,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遥相呼应,英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当英国房地产业进入泡沫阶段时,一方面,本来英国工业是英国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客户,但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萎缩,英国金融业就把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本国的房地产和购买美国次贷债券,助长了本国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

 

然而,英、美两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金融业受到本国房贷坏帐和美国次贷的双重夹击,损失惨重。金融业、房地产业受到重创,成了失业重灾区。

 

随着英国失业率大幅攀升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高薪白领精英的大批失业,这又对英国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其它服务业产生连锁冲击。“去工业化”给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于是各个国家进行的“再工业化”。

微信图片_20201231085238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

中国2000年至今,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高铁联网开始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这也是重工业领域实现对冶金、钢铁、矿产、大型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化工材料等的规模化大生产。

 

换言之,受到了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交通工具等产品市场快速扩张的刺激,煤炭、钢铁、水泥、化纤等生产和技术迎来了高峰。

 

然而,就在中国经济不断向好的情况下,去工业化趋势也开始浮现。

微信图片_20201231085303

自“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占比则明显提升。以2012年为时间节点,无论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还是从工业和制造业就业比重看,我国都已经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

 

过早“去工业化”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的陷阱

一些国家和地区过早“去工业化”,就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的陷阱。

 

事实上,“去工业化”无可避免,这是经济结构演变的正常轨迹,因为工业比重在达到预期顶点之后会出现正常下降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主要去的是工业的就业份额,而并非是产出份额。英美的彻底去工业化带来了伤害,带来了产业空心化,但德日等国高端制造业的保留与适度的去工业化,却也为其带来了发展。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建议还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微信图片_20201231085330

显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适时的政策纠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也表示,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要从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工业化。

 

这需要坚持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工业化向高级阶段迈进,实现由简单加工到复杂制造,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利用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


回到顶部

186-6689-8825(微信同号)

在线咨询

关注我们

二维码